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郑州大学岳新政和刘仲毅课题组:构筑具有多通道电荷传输的强界面键合S型In₃/₄/3P₂S₆/TiO₂异质结用于光催化水还原反应

郑州大学岳新政和刘仲毅课题组:构筑具有多通道电荷传输的强界面键合S型In₃/₄/3P₂S₆/TiO₂异质结用于光催化水还原反应

本篇文章版权为岳新政和刘仲毅课题组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png


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模拟自然光合作用为生产高能量密度燃料(H)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策略。S-scheme异质结光催化剂因界面电场(IEF)的形成同时保留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载流子已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然而,传统的S-scheme光催化剂仍面临界面相互作用弱和接触面积有限等挑战,极大地阻碍了界面电荷的有效转移。有趣的是,界面化学键的发展不仅能有效解决结合力弱的问题,还能克服传统(In4/3P2S6)由于其合适的带隙、更负的导带电位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光捕获能力而表现出非凡的潜力,使其成为构建高效S-scheme异质结构的有前途的还原半导体材料。因此,精确设计基于In4/3P2S6且具有化学键合作用的s型异质结构是实现高效光催化制氢的有效策略。


成果简介


近日,郑州大学团队通过在中空TiO纳米球上原位生长超薄In4/3P2S6纳米片的策略首次合成了一种具有P-O界面键的S-scheme In4/3P2S6/TiO2(IPST)异质结光催化剂,用于高效的水还原析氢反应。综合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新颖的IPST光催化剂中建立了多重界面键合的电荷转移通道。强大的界面电场和界面P-O键增强的具有紧密界面接触的S型电荷转移机制不仅可以协同促进快速的光生电荷分离和转移,还同时保持了具有很强氧化还原能力的空间分离的反应位点,协同实现了光催化水还原的高效析氢。另外,这种独特的空心结构还能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增强的光吸收能力和缩短的电荷转移距离,从而共同实现了优越的光催化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优化后的IPST异质结构显著提高了H的析出速率,是原始TiO2的约5.7倍。这项工作不仅开创了In4/3P2S6在构建异质结光催化剂上的应用,还突出了设计界面键合s型异质结结构在调节电荷转移行为和提高清洁能源转换效率方面的重要意义。


图文导读


QQ20250526-152508.png

图1 催化剂IPST-10的形貌和结构表征。(a)TEM图像,(b)图a1中对应的FFT图,(c)EDX谱图,和(d)HAADF-STEM图和对应的元素mapping图。


image.png

图2 催化剂表面结构和组成分析。(a)FTIR谱图,(b)Raman谱图,(c-f)XPS谱图。


image.png

图3 催化剂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能带结构分析。(a,b)静电势图。(c)S型In4/3P2S6/TiO2异质结结构图。(d)三维和(e)二维电荷密度差分图,和(f)各元素的分波态密度图。(g)DMPO-•OH和(h)DMPO-•O2的原位EPR图。


image.png

图4 In4/3P2S6/TiO2复合材料在光照和暗场下的KPFM测试分析。


image.png

图5 催化剂的光学和光电性能表征测试。(a)SPV谱,(b)TPV谱,(c)TRPL谱,(d)EIS谱,(e)Bode图,和(f)归一化OCP衰减曲线。


image.png

图6 催化剂性能测试和反应机理分析。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a)制备样品的光催化产氢速率和(b)与目前文献报道光催化剂活性对比。IPST-10的(c)AQE值和(d)光催化循环产氢性能测试。IPST光催化剂的(e)结构优势和(f)光催化反应机理。


作者简介


论文第一作者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易文静,通讯作者为岳新政教授和刘仲毅教授,研究团队致力于复合纳米结构的可控构筑和表界面调控、高活性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光催化有机氧化反应等研究工作。


岳新政,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科研专项等。主要围绕纳米能源功能材料的可控构筑和理论设计开展系统研究,熟练掌握光催化载流子行为调控(异质结和缺陷选择性构筑、助催化剂开发等)、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光催化有机氧化反应等。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ergy Environ. Sci., Adv. Sci., Nano Energy, Appl. Catal. B Environ., Nano Res., Small,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刘仲毅,博/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郑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和中原科技创新领军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催化化学和工业催化。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Adv. Sci., Appl. Catal. B Environ., Green Chem., ACS Cata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文章信息


Yi W, Wei S, Yi S, et al. Strong interfacial bonded In4/3P2S6/TiO2 S-scheme junction with multi-channel charge transport for boosting photocatalytic water reduction. Nano Research, 2025, https://doi.org/10.26599/NR.2025.94907423.



QQ截图20240703101719.jpg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SCI期刊合辑
618助力阅读
EMBO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2025生物学大类-区
加速出版服务0522
科学润色服务0522
药学临床医疗政策
经济金融Q2好刊
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
综合医学期刊
生物医药期刊
文章Top榜单
免疫学SCI期刊
OXFORD特刊征稿进行中
教育领域多学科期刊
化学材料科学SCI期刊
临床期刊 100+
世界读书日助力阅读
老年学Q1区期刊征稿进行中
FEMS Journals历年主题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化学所
有机所
中科院
天津理工
广州医科大
清华大学
上海交大
佛罗里达州
首都医学
上海中医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