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中科大曾杰团队Angew:Ce-Sm氧化物调谐Rh纳米颗粒溶出实现稳定甲烷干重整

中科大曾杰团队Angew:Ce-Sm氧化物调谐Rh纳米颗粒溶出实现稳定甲烷干重整

第一作者:叶勇杰,雷昊凡,秦元斌高级工程师

通讯作者:严涵副研究员,曾杰教授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溶出型催化剂具有嵌入结构和丰富的界面,相较于传统负载型催化剂,展现出更强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在本研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来实现纳米颗粒溶出的方法,设计并制备抗烧结催化剂以应对甲烷干重整高温、强还原性气氛的严苛反应条件。结果表明,Rh在相互作用较弱(Rh-CeO2时表现为过度溶出并烧结;在相互作用过强(Rh-Sm2O3时表现为溶出不充分,活性位点暴露不足。相比之下,Rh从Ce-Sm混合氧化物中溶出,获得了分散良好的高密度Rh纳米颗粒。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烧结和抗积碳性能,在甲烷干重整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相关工作发表在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图1. 溶出过程的晶体结构表征


作者通过氢气升温条件下的原位XRD(图1a)研究了,催化剂溶出过程中晶体结构的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组成的混合氧化物展现出载体晶格常数和尺寸的不同变化趋势(图1b)。其中载体晶格常数的变化可以体现出Rh的溶出程度,而载体尺寸的变化对应载体的抗烧结能力。通过比较发现,RhCeSm溶出型催化剂体现出适中的溶出速度和强的载体抗烧结能力。溶出过程示意图如图1c所示。

图2. 溶出过程的电子和配位结构表征


作者使用近常压XPS技术(图2a)和H2-TPR实验(图2b)对溶出过程中催化剂化学状态进行了表征,而CO-DRIFTS实验(图2c)则体现了溶出过程中的Rh位点的暴露情况。结果表明,Rh颗粒迁移至载体表面的温度与Rh被还原的温度基本一致。Rh在RhSmOx更难被还原,在RhCeOx和后负载型的Rh/CeSmOx更容易被还原。在溶出型RhCeSmOx的还原能力适中,这也体现了该催化剂的MSI处于RhCeOx和RhSmOx催化剂中间。并且RhSmOx催化剂暴露的金属位点明显最少。EXAFS实验结果(图2d,e)表明还原后的催化剂中Rh均以金属态形式存在。

图3. 甲烷干重整性能测试


作者对还原后的催化剂进行了甲烷干重整变温(图3a)和稳定性(图3b,c)催化性能测试。结果发现后负载型的Rh/CeSmOx催化剂虽然展现出较高的初始活性,但失活明显。而溶出型RhCeOx和RhSmOx催化剂分别因烧结和溶出程度不足导致的活性位点较少,体现出较低的初始活性,并且也存在一定的失活行为。仅有溶出型RhCeSmOx催化剂能够长时间维持高效的甲烷干重整活性。

图4. 失活原因分析


二次电子图像(图4a)、积碳速率对比结果(图4b)和Raman结果(图4c)表明,后负载型Rh/CeSmOx和溶出型RhCeOx催化剂中,催化剂发生了积碳。而积碳容易覆盖活性位点,这可能是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金属配位数、尺寸和积碳行为的对比(图4d),发现积碳在大尺寸的金属颗粒上更容易发生。

图5. MSI调控机制研究


选区能量色散X射线谱分析结果(图5a)表明,Rh纳米颗粒落位在富Sm2O3微区上。通过对各个催化剂的金属Rh纳米颗粒的接触角统计,作者绘制了不同MSI对溶出颗粒尺寸的影响示意图(图5b)。


总结与展望


作者采用从Ce-Sm复合氧化物载体的溶出策略制备Rh催化剂。系列原位表征表明,Rh-CeO2弱的相互作用导致Rh的快速溶出和烧结,而Rh-Sm2O3强的相互作用抑制Rh溶出致使其暴露程度不足。相对而言,平衡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强度的策略成功控制Rh从CeSmOx基体中的溶出,最终得到的催化剂表面实现了小尺寸、高密度的Rh纳米颗粒分布。相对于单组分载体及后负载的Rh/CeSmOx催化剂因载体烧结、金属团聚或积碳问题在催化过程中发生快速失活,RhCeSmOx在严苛反应条件下展现出高活性与长期稳定性,这或许能为未来设计和创制高效甲烷干重整催化剂提供启示。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Harmonizing Nanoparticle Exsolution from Ce-Sm Oxide Matrix for Stable Methane Dry Reforming

Ye Y.,# Lei H.,Qin Y.,# Wang Z., Hu S., Zhou T., Zhang L., Wang R., Xiao Z., Gao X., Ma Q., Shi S., Zhang H., Yan H.,* Zhou S., Ma C., Liu Z., Tao J., Zeng J.*

Angew. Chem. Int. Ed., 2025, DOI: 10.1002/anie.202503997


课题组介绍


曾杰,安徽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2002年获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师从侯建国院士。2008年赴美,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夏幼南教授研究团队工作。2012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任教授。2022年9月,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同年11月起任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为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技术。迄今为止,已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atalysis、Nature Energy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了233篇论文,SCI总被引用22000余次,H因子为81,入选2019至2022年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申请中美专利共75项,出版书籍5部。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Falling Walls 科学突破奖、英国国际发明展年度国际发明“钻石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课题组拥有一流的工作平台,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国内外交流合作机会。现有平台和仪器包括原位DRIFTS、TPD-MS、BET、电化学测试一体化测试平台、各类固定床和浆态床反应器、UV、Plasma等多种催化剂表征和测试仪器。此外课题组和上海光源、合肥光源具有高度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以此搭建了各类原位测试平台。


课题组主页:

http://catalysis.ustc.edu.cn/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73363 


课题组招聘


招聘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员,开展电驱动、热驱动以及热电驱动多相催化反应,包括实验和理论计算,反应包括CO2/CO还原、甲烷部分氧化、丙烷脱氢、小分子电合成等研究。


申请条件:

(1). 已获得博士学位或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电催化、热催化、理论计算等领域有扎实的研究基础。

(2). 应聘特任副研究员原则上应具有两年或以上的博士后经历,国外著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且科研业绩突出者可破格申请。

(3). 具有良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岗位待遇:

(1). 聘期 2-3 年。

(2). 工资待遇(博士后年薪21万元以上,特任副研究员年薪24万元以上,特别优秀的将视个人情况面谈):

此外,课题组会推荐优秀申请人申报中科大“墨子杰出青年特殊津贴”,入选后年薪可在基础数额之上增加 15 万元(一等资助)/5 万元(二等资助)。

(3). 学校为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员办理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医疗救助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4). 学校为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员提供两室带全套家具的周转房。对不要求安排人才公寓住房者发放租房补贴,补贴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

(5). 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员子女可在科大附属幼儿园、附小、附中就学,免交赞助费。幼儿园为孩子每日提供“三餐一点”(早、中、晚三餐和下午一次点心),免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6). 特任副研究员期满考核优秀者,可申请学校的“副研究员”或“副教授”岗位;博士后期满考核优秀者,可申请学校的“特任副研究员”岗位。课题组将会积极帮助出站博士后联系申请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工作,或推荐国际一流著名院校进一步深造。


申请方式

请申请者将申请材料发送到以下邮箱:zengj@ustc.edu.cn,邮件以“博士后/特任副研究员申请+姓名”命名。本课题组承诺对所有应聘者材料给予保密。

欢迎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博士进入本课题组,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微尺度理化大楼16-005室

电话:0551-63603545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SCI期刊合辑
618助力阅读
EMBO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2025生物学大类-区
加速出版服务0522
科学润色服务0522
药学临床医疗政策
经济金融Q2好刊
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
综合医学期刊
生物医药期刊
文章Top榜单
免疫学SCI期刊
OXFORD特刊征稿进行中
教育领域多学科期刊
化学材料科学SCI期刊
临床期刊 100+
世界读书日助力阅读
老年学Q1区期刊征稿进行中
FEMS Journals历年主题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化学所
有机所
中科院
天津理工
广州医科大
清华大学
上海交大
佛罗里达州
首都医学
上海中医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